走過無數的古厝  這座大厝也近乎三落百二門之規模


圍牆內南北超過百米  東西近80公尺 前有約70公尺見方的池塘


俯視圖中只顯示較為完整部分 其他部份不是改建就是毀損


 


茄投 相信知道的人不會太多


台灣開發史上 先民先由海邊 進而沿河川漸往內陸發展


水源是最主要的因素 中縣地帶一樣先由大肚溪大甲溪沿岸慢慢往內陸開發


 


茄投 文獻上在清領時屬諸羅水裡社


到雍正時歸彰化邑所 為大肚西堡所屬荒地 


雍正年間才有墾戶拓墾於大肚溪北岸茄投一帶


耕地漸漸往內增為海埔厝 山仔腳 龍目井等聚落


茄投 日治時代這還是鄉公所所在地


 


後因鐵公路開通後  完全改變台灣的開發模式


 


鐵路車站及公路均離此甚遠  公所遷至龍井更顯其偏僻


學校工廠商業交通及行政區 這些有利地方建設的條件均捨棄茄投


鄉民工作讀書需發近小時走路或坐輕便車到大肚或龍井車站轉車


 


離鄉背井是不得已的  大部分子孫在日據時代就不得不往外地求發展


也註定了陳三剛大厝沒落


 


記得民國50多年時這裡還是燈火通明 熱鬧非凡


但到民國60多年 族親幾乎均已遷出 只餘數戶


大環境的變遷 過去的名門大宅院 也徒留子孫們回憶


 


所幸還有一群有心的族親努力維繫這個大家族


讓大厝還能維持此樣貌 誠屬不易




上圖 陳三剛全景圖


下圖 前為拜亭 門後為神明廳


下圖為祖先聽



上圖為大門 下為邊門




下圖為側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憲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